Page 17 - eBC20310_機械力學(上)_課本PDF
P. 17

Chapter 1    力的特性與認識           7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3  力的單位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力的單位分為絕對單位與重力單位兩種: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絕對單位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長度、質量、時間為基本量所制定的單位,稱為絕對單位。常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單位有下列二種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1) 牛頓(N):MKS 制中,使質量 1 kg 之物體產生 1 m/sec 加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.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度之力,稱為 1 牛頓,即 1 N = 1 kg   m/sec 。此單位系統稱為 SI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制國際單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2) 達因(dyne):CGS 制中,使質量 1 g 之物體產生 1 cm/sec 加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.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度之力,稱為 1 達因,即 1 dyne = 1 g   cm/sec 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 重力單位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長度、重量、時間為基本量所制定的單位,稱為重力單位。常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單位有下列二種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1) 公斤力(kgf):MKS 制中,質量 1 kg 之物體在緯度 45° 的海平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面上,所受到的地心引力大小,稱為 1 公斤力或 1 公斤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2) 公克力(gf):CGS 制中,質量 1 g 之物體在緯度 45° 的海平面上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受到的地心引力大小,稱為 1 公克力或 1 公克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若 1 公斤力(kgf)的力作用在某物體,使此物體獲得 1 m/se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加速度,則此物體的質量為 1 公制斯勒格(metric slug)。公制斯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勒格為重力單位中,公制 MKS 制的一種質量單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絕對單位與重力單位的換算如下列所示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N = 10  dyne    1 kgf = 9.8 N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gf = 980 dyne            1 metric slug = 9.8 kg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-3 隨堂練習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ɨΐО٫މΣඎkc(A) ஺ܓc(B) ڗܓc(C) ๝ܓc(D) ሯඎf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 Դي᜗ପ͛༶ਗࣖᏐʘɢމc(A) І͟Σඎc(B) ๞ਗΣඎc(C) ׭ҼΣඎc(D) ॱඎf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. Ǻ஺ଟcǻ஺ܓcǼЗ୅cǽɢcǾࣛගcǿЗঐcȀɢॉcȁ̌cȂਗঐcȃࠠඎd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˸ɪ΢يଣඎʕd᙮׵ΣඎٙϞc(A) 4 ධc(B) 5 ධc(C) 6 ධc(D) 7 ධf
   12   13   14   15   16   17   18   19   20   21   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