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3 - IC10110_農業概論(上)
P. 23
第一章 農業的起源 15
三、農業起源的三個階段
一 採集與漁獵時期
人們主要依靠雙手採集現成的野生植物,如野菜、果實、根莖等作為食料;
他們雖然能夠製造簡單的原始工具,但只限於對石頭、樹枝進行簡單的加工。此
時居無定所,財產公有,並無私有財產觀念,是最簡單且原始的生活方式。然而
由於人類逐漸累積對動植物生長、繁殖的知識及經驗, 為後續游牧和農耕活動提
供先備條件,因此有了農耕起源於採集,畜牧起源於漁獵之說。
二 游牧時期
位在採集與漁獵時期之後,與農耕時期差不多同時發生,但相較於農耕時期
則更接近於原始的採集漁獵模式。此時期由於漁獵數量減少,不得再長期等待族
人送回獵物,因而開始選擇以「逐水草而居」、「山牧季移」的游牧生活方式來
維持生活,也逐漸以性情溫馴易豢養之動物開始馴化進行放牧,增加所需食物來
源,以便維持日漸增加的人口擴張壓力,然因飼養管理費心費力,牲畜為重要財
富,於是漸漸開始有了私有財產觀念的產生。
三 農耕時期
相較於採集漁獵、游牧時期食物已日漸減少與不穩定,或因動、植物生長緩
慢,無法滿足生活所需,在此人們也發現日常隨意丟棄的種子、果實及塊根能夠
萌芽成長、開花結果,此時便為原始農業的起點,其中小麥栽培最早,大麥次之。
由於人口快速增加的結果,必須透過人工培育栽種,以提升產量,藉著不斷反覆
種植、試驗及繁殖的過程,自然環境能對不適應野生環境之植物進行淘汰,形成
獨特的作物栽培技術,而後不斷改進,才有了大型人類聚落產生。
人類農業的發展除了對自然過程的模仿,更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。如珠江三
角洲及長江流域,因土壤肥沃、氣候溫和溼潤,耕作容易,從漁獵直接進入農耕;
如屬四季分明有較長雨季區,則先漁獵後游牧,再到農耕;大陸塞外草原氣候,
如蒙古高原,年雨量僅有 150 ~ 250 公釐,年均溫約 2 ~ 5℃,其再生能力無法
承受圈養牲畜,故仍處於游牧階段,又如北美印第安人仍具有游牧生活。農耕時
期定居築城,游牧為移動式帳篷;農耕主食為蔬果,游牧則為牲畜。